一、规划背景
根据《中共中央??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(中发〔2019〕18号)》《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(自然资发〔2019〕87 号)》等国家有关精神以及省相关要求部署,结合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工作的相关要求,为落实国家重点战略决策部署、贵州省自然资源厅《关于全面开展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》(黔自然资函〔2019〕993号)的文件要求,认真贯彻贵阳市委十届五次、六次全会精神,充分对接城市发展战略,按照贵阳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“市县同步”的要求,花溪区作为贵阳市中心城区重要的组成部分,是贵阳市老城核心区的城市拓展区域、生态保护发展区。为积极跟进贵阳市的规划编制,将花溪区城市建设发展诉求纳入贵阳市国土空间规划,按照“提前思考、提前谋划”的工作原则,扎实推进花溪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相关工作,现结合实际情况,编制本规划。
二、规划目标
按照贵阳市衔接“十四五”,对标2035,远景展望2050,引领黔中城市群,协同现代化都市圈,聚焦“一带一路”和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,将花溪区建设成为国家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,贵州省对外开放引领区,贵阳贵安融合发展核心区助力贵阳市强省会建设,打造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及贵阳都市圈建设桥头堡。
三、规划主要内容
(一)优化总体空间格局,促进都市圈一心三核建设。全力推进“东协西融南拓北联”,一是东向协同,以孟关为核心,推动东部产业新区协同发展,打造对外开放集群。二是西向融合,以久石麦、大学城为核心,推进花溪贵安融合高质量发展。三是南向拓展,以青岩为核心,打造都市圈南拓基地,以交通、区位为支撑的都市圈腹地的扩张及花溪区核心区位的强化。四是北向联动,以数博大道、花溪大道等重要交通廊道建设与更新改造为基础,推进与老城区联动发展,促进人口、资源、要素流动与功能协调。
(二)加强全域要素管控,严守发展底线。按照全域全要素管控的规划目标,花溪区划定农业、生态、发展三大空间;同时结合三线划定成果,形成花溪区全域发展分区。最终划定农田保护区(集中连片基本农田)91.80平方公里,生态保护区(集中连片生态红线)65.03平方公里,生态控制区(重要生态廊道、风景名胜区等)52.77平方公里,城市发展区(集中连片城镇开发边界)90.17平方公里,乡村发展区381.88平方公里,远景城镇发展区(战略留白区)35.69平方公里。
(三)落实产业支撑,强化发展要素支撑。落实产业对花溪区发展支撑作用,明确形成以旅游为主导的生活性服务业,以商贸物流为主导的生产型服务业、以科创为主导的创新型服务业三大现代服务业;以电子信息制造、特色食品制造、高端装备制造形成三大中高端制造业;以农旅融合为核心,形成现代特色农业。
一是立足融合规划及景城融合发展目标,打造“一心引领·两区联动·六线协同”的景城融合的休闲旅游体系。同时提出,以特色文化、休闲康养、农旅体验、情景体验为依托,打造花溪区乃至贵州省特色文化展示窗口。二是围绕贵阳贵安物流体系总体布局,分级分类打造花溪区现代物流体系,建设孟关、石板两大物流枢纽。三是强化以大学城为核心的科研创新产业发展,打造产学研协同的文化产业集群,建设花溪区特色服务业体系。四是围绕近期重点打造花溪工业园,远期衔接贵安,打造高端装备产业园。五是重点发展现代农业、休闲度假、文化创意、康养旅游、山地旅游、乡村特色旅游产业,形成多点布局、协同点缀的特色化农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地。
(四)强化基础支撑,提升空间承载能力。一是公用设施方面,结合共建共享、区域协同的原则,对给水、排水、电力、电信、消防、环卫、燃气等重大基础设施进行布局,明确设施建设规模与发展目标。二是公服方面,结合生活圈划定情况,全域划定23个公服单元,对教育、医疗、文化、体育、养老等设施进行布局。三是交通方面,依托贵阳贵安融合发展规划,对花溪区综合交通体系进行布局,初步形成“五货五线(铁路及场站)·两环两射(高速公路)·九横十纵(主干道路)”的路网体系。
(五)推动生态修复和土地整治,促进城市品质提升。一是从水环境保护、城市公园建设与林地保护、矿山修复治理、石漠化治理等方面进行研究,以优化生态格局,高质量发展生态调节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,以筑牢珠江和乌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,明确生态空间、农业空间、城镇空间重点保护和生态修复区域,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。二是构建城区“十五分钟”社区生活圈,充分利用文化资源,整理存量用地,结合发展方向及建设意向,划定现代都市风貌区、现代工业风貌区、古镇风貌区、农旅发展产业风貌区四大风貌组团。
(六)全域城乡统筹,促进规划传导与管控。一是以城乡建设平衡与自然生态协调为导向,推进生态、城镇、乡村融合发展,实现生态地区和谐自然、乡村地区有机舒朗、城镇地区集约紧凑。二是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,基于村庄区位、交通、人口、产业、设施及发展需求,提出花溪区村庄集聚提升型、城郊融合型、特色保护型、拆并搬迁型等整治方式。三是提出重点乡镇发展指引。打造久安·都市圈生态休闲核心区、黔陶·贵阳市康养旅游目的地特色小镇、高坡·山地运动与休闲旅游示范区以及马铃·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区。
(七)落实规划实施保障措施。一是加强项目库管理。结合花溪区城市建设,打造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的契机,建设花溪区建设项目动态管理数据库,实施项目实时调整与审核。二是保障用地供应。优先保证列入区“十四五”的重点项目用地供地;优先保证具有高效、高辐射力的优势产业用地供应,支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和功能区的发展,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。三是制度保障与公众参与。利用各种宣传媒介,加强建设规划的宣传,系列报道建设规划编制实施情况,提高全社会对近期建设规划及其重要性的认识。四是落实评估检查。建立中期评估机制,根据国家政策和环境变化,依法适度修订规划内容。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,由区主要部门组成联合评估组,对规划的主要经济社会预期指标、约束性指标、主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。五是建立公共监督与反馈体系。监督与反馈体系的构建,除了门户的搭建外,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与反馈及评价的流程,确认被监督体系的运行有据可依,同时确保公众层面行使监督权有理可查。
四、关键词解读
(一)“一心引领·两区联动·六线协同”的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:一心引领为主城文化旅游服务核心;两区联动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、国际山地运动休闲度假区;六线协同为六大主题精品游线路、传统文化主题精品线路、历史文化主题精品线路、民族山水主题精品线路、生态文化主题精品线路、红色文化主题精品线路、时尚创意文化主题精品线路。
(二)“五货五线”“两环两射”的对外交通格局:五货为改貌货场、贵阳西货场、麦坪货场、谷力货场、动货场;五线为环城快铁、贵兴线、贵昆线、湖林之线、湘黔线;两环为贵阳环城高速环、贵阳市环城高速外廓线;两射为花安高速、贵惠高速。